• <span id="14xsu"></span>
  • <legend id="14xsu"></legend><tbody id="14xsu"><pre id="14xsu"></pre></tbody>
    <th id="14xsu"><pre id="14xsu"></pre></th>
    <dd id="14xsu"><track id="14xsu"></track></dd>

  • <rp id="14xsu"><object id="14xsu"><input id="14xsu"></input></object></rp>
    1. 你好,Welcome to 學霸說保險!
      學霸說保險
      服務熱線

      400-1888-810

      “自殺式”資產配置,超70%的人正在進行!

      1643次  2022-09-09 分類:投保攻略

      上個月,有位讀者朋友依依(化名)加上了我的微信。

      期間我們討論到資產配置的問題,她向我訴苦:

      我目前單身,一個人在深圳打拼,已經有六七年了。

      年收入在25萬左右,不低,但總覺得錢不夠花,甚至還負債過。

      講真,一開始我并不相信。

      這是啥消費水平,平均每月2萬+的收入,居然還能負債?

      直到我看完依依的資產分配,只想感嘆一句:姐妹,你是真的勇。

      01

      或許你和她一樣

      按照依依所講,她的收入分配大致如下:

      家庭日常水電、飲食開銷+房貸,每年12萬左右。

      剩余可分配資金13萬。

      1萬給自己和爸媽配置了健康險,逢年過節給爸媽送禮,累計1萬。

      4萬投資餐飲項目,3萬存活期,剩下4萬,則在股票基金里梭哈。

      看完這資產分配,我是真的替依依捏了把汗。

      我問她:你每年都沒有固定存下一筆錢,以備不時之需嗎?

      依依說:得看投資和股票基金收益,有時沒得存,有時能存下不少。

      好家伙,這真是存錢全靠運氣,頭太鐵了。

      可靈活支配的11萬,有8萬都放在了高風險投資里。

      沒有穩健型投資,現金流也僅僅只有3萬。

      這,就是很典型的“自殺式”資產配置。

      02

      3種自殺式資產配置

      一、沉迷高風險投資

      前幾年市場火熱的時候,股民基民幾乎遍地都是。

      就連從來不買股票的我也進場體驗了一番,結果當然是,虧了。

      不過對我而言影響不大,畢竟我只是拿了點閑錢去試水。

      但對于壓上全副身家,追求高收益的朋友來說,真的要命。

      畢竟基金股市的走向難以捉摸,賺的時候翻倍賺,虧的時候賠得底朝天。

      在高風險里尋求高收益,是極速自殺。

      二、“無腦”炒房

      第二,就是炒房。

      這個在過去二十幾年比較瘋狂,現在情況好太多了。

      畢竟大環境不好,能保住本金都要偷著笑了,實在不敢奢望賺大錢。

      不過,還是有一部分人固執己見。

      我媽有個同事,就是當初吃到了炒房的紅利,前年又貸款入了一套房。

      本來他們想著按照老套路轉手賣出去賺個差價,結果爛在手里了。

      這兩年的房價走勢,大家有目共睹,實在難以轉手。

      現在的情況就是,老兩口被房貸牢牢套住,享受不到一絲退休的快樂。

      這種不看環境,有錢就買房,還要是貸款買房的,是無腦自殺。

      三、對保險資產不夠重視

      這里要說的是兩類保險,一是保障型,一是理財型。

      ① 保障型保險

      保障型保險,指的就是重疾險、百萬醫療險這些。

      從本質上來看,保障型保險相當于一個安全墊。

      沒事的時候,它“退居二線”;但一旦出事,它將是我們最堅強的后盾。

      對于這類保險,依依還是有清楚認知的(值得一夸)。

      作為獨生子女的她,把自己和父母能買的都配齊了,保命的錢很到位。

      但現實生活中能有這樣覺悟的人,其實還是少數。

      ② 理財型保險

      理財型保險,我最看好的還是增額壽和年金險。

      尤其是增額壽,完全是無風險理財,后期收益高,取錢還靈活。

      比如弘康金玉滿堂,IRR無限逼近3.5%,是銀行理財也達不到的水準。

      把放在高風險投資里的錢拿來買增額壽,等于給存款賬戶上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鎖。

      后期子女教育、婚嫁,自己的養老問題,都可以靠它解決。

      所以說,不為家庭配置保險(尤其是保障型保險),無異于慢性自殺。

      03

      這才是正確姿勢

      說了這么多,那資產應該如何配置才算合理?

      可以看看市面上這張“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

      按照不同的使用時機與動機,將我們的錢分為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是日常必要開支,第二象限是保命的錢,我就不展開講。

      重點來看第三、四象限,這兩部分用于資產增值的錢。

      對于第三象限,我的建議是:

      股票、房產,現階段最好別碰;基金倒是可以買,但不要買太多。

      原因上面我也和大家說過了,投資環境實在太差。

      在高風險賬戶里過多投入,一旦輸得一干二凈,只能負債。

      詳細分析,也可以→點這里了解

      那多出來的這部分錢怎么辦?我們可以往第四象限投,增加比重。

      具體指的就是銀行定存、國債、理財保險、貨幣基金這些:

      我是絕對的穩健型投資者,更偏好低風險+收益可觀的產品。

      畢竟這年頭,賺錢易守錢還難,想要財生財,不能太貪!

      所以這么多種投資方式中,最深得我意的還是增額壽:

      安全穩定,保本保息收益可觀,且白紙黑字寫進合同可減保,具有高靈活性

      聽了我的想法,依依表示自己以前真是白瞎了那么多錢。

      不過她曾體驗過收益過山車,實在是看不上現在的銀行存款、國債。

      于是依依決定,入手目前收益最高的增額壽——弘康金玉滿堂。

      把資產進行重新分配,每年能拿出8萬來:

      按照依依的預算,每年8萬繳5年,累計投入40萬,可以獲得如下收益:

      在保單第7年,現價就超過已交40萬保費,回本。

      在保單第25年,現價達到88萬+,相比本金投入翻了2倍。

      保單第50年,現價超208萬,IRR達3.49%,折合單利為8.76%。保單第70年,現價超414萬,IRR達3.49%,折合單利為13.76%。......

      這收益,已經秒殺了絕大部分市場同類產品。

      我問依依:你后續打算怎么用這筆錢。

      依依表示,自己目前沒有結婚的打算,這筆錢大概率會用來養老。

      按照依依所想,60歲退休每年減保6萬,平均每月能多5000元養老金。

      領取27年后(總計162萬),賬戶里還余有2.3萬繼續復利增值。

      40萬的投入,凈賺122萬,收益確實很高。

      而且這樣配置下來,穩健理財就到位了,將來養老的問題完全不用愁。

      04

      一些思考

      資產配置,說到底就是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以轉移風險。

      我們不僅要懂得如何規劃,更重要得學會思考。

      別人的方法可以參考,但放到自己身上一定得適當調整。

      為的就是穩中求進,讓我們能安穩、有錢、且長久地走下去。

      最后,提醒大家:

      依依配置的這款高收益增額壽金玉滿堂,即將于9.30日下架。

      依照它的火爆程度來看,額度大概率會提前售空。

      和依依一樣已經上車的朋友,你們是真的賺到了。

      在這個利率下行的時期,牢牢抓住了一份高收益保單。

      至于還在猶豫的朋友,一定要盡早拿下才是上上策。

      免責申明:本網站提供的文章資料,均由學霸說保險公眾號(盛世創富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提供。
      本網站不會就任何錯誤、遺漏、或錯誤陳述或失實陳述(不論明示或默示的)承擔任何責任。對任何因使用或不當使用或依據本網站所載的資料而引致或所涉及的損失、毀壞或損害(包括但不限於相應而生的損失、毀壞或損害),本網站概不承擔任何義務、責任或法律責任。

      我們是學霸說保險,一個只為提供專業、客觀、中立保險知識的團隊。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學霸說保險】

      你可以獲得免費答疑的機會,也可以領取以下福利:

      • 「產品榜單」:每月更新四大險種高性價比產品排行榜!
      • 「投保指南」:兒童、成人、老人各年齡段科學投保指南。
      • 「保險方案」:年收入5萬、10萬、20萬、50萬家庭不同需求的保險規劃方案。
      • 「理賠服務」:集合專屬理賠、法務、核保和醫學專家團隊,協助您處理理賠事宜。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幫你花更少的錢,買對的保險

      關注【學霸說保險】
      解決你所有的保險疑問

      熱點文章
      最新文章
      保險問題標簽

      微信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閱讀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