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2次 2020-07-13 分類:投保攻略
“學姐,重疾險保障期限是選定期還是終身好呢?”
“學姐,給孩子買重疾險要不要保障終身呢?”
最近學姐看到后臺有不少的朋友有這樣的疑問,畢竟這也是每個人在投保重疾險的時候逃不掉的問題,索性今天就給大家一次性說清楚這個問題!
本文重點
>>成人重疾,定期還是終身?
>>少兒重疾,定期還是終身?
① 成人重疾,定期還是終身?
定期型重大疾病保險屬于消費型保險,它保障期限可以是10年、20年或者是30年,也可以是保障到60歲、70歲,甚至是到80歲的。
終身型重大疾病保險,就是給被保險人提供終身的保障。
對于定期重疾險和終身重疾險的區別,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一是保障期限的區別,二是保費的區別。這兩者是相互聯系的,保障時間越短,自然保費也會相對便宜。
究竟該怎么選擇呢?關鍵看以下這幾個因素:
◆ 我們能活多久?
隨著未來的醫療科技越來越發達,以前我們所認為的絕癥會有更多的機會被治好,這意味著人們因疾病而死亡的概率將逐步減小。
據《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18年的77.0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
◆ 得重病的幾率有多大?
根據保險行業發布的25種重疾發生率表來看,人的一生,發生重疾的概率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加速升高,如圖:
由圖可見,如果重疾只保到70歲,往后,在我們最有可能發生重疾的階段,反而失去了保障。
定期型重疾險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到期后風險如何轉移。
到期后最大的兩個問題:
一個是年齡過大再次購買重疾險保費過高。
一個是身體狀況導致無法再次購買新的重疾險。
買了定期型重疾險后,如果在到期前發生了重大疾病,那么它是可以很好地解決重大疾病的后期康復護理等費用的。
但如果到期后發生重大疾病,在沒有保險的情況下,那么疾病的治療費用都只能自己承擔。
舉個例子:
A先生買了1份保到70歲、保額50萬的重疾險,A先生在67歲的時候不幸得了肺癌,獲得了50萬的保險金賠付。
如果A先生在71歲得了肺癌,就不能得到賠付。這個時候除去社保能報銷的醫療費用,剩余的治療費、醫藥費、康復護理費等都只能自己承擔。
你確定你能準確控制生病的時間點嗎?
◆ 70歲后,得了癌癥,你會治療嗎?
據重疾經驗表統計,人這一輩子得重疾的概率為72.18%。
有位保險界大佬曾說過:“人這一輩子一定會得重疾,如果沒有得,那是因為別的原因先走了,還沒有機會得。”
看來,人這一輩子,得重疾已成注定。
我們可能無法擺脫罹患重疾的厄運,卻掌握了治與不治的權利。
在學姐看來,有了疾病還是該好好配合治療的,不提倡大家選擇放棄治療。為什么呢?
在你二三十歲的時候,去想七十多歲,你會覺得那個時候已經很老了,可能已經走不動路,生活也沒有什么奔頭了。
但是如果你真的到了那個階段,你發現周圍的人身體都很好,隔壁的老王每天都會去跳廣場舞,村口的老李兩口子還經常出去旅個游,每個人的生活都還活的挺樂滋滋的。
萬一這個時候,你不幸患了重疾,你還會覺得活著沒什么意思嗎?
可如果到那時候再后悔已經來不及了。
人都是非常惜命的。
而且現在人均壽命越來越長,退休時間也在不斷推遲,以后的70歲可能就相當于20年前的50歲,正好是退休享受生活最美好的時候。
這個時候,當個有錢的老頭老太太不好嗎?
重疾險保障到終身,在心理上會更有安全感。
◆ 你的預算有多少?
說完了這些,我們再來說些現實的東西,那就是經濟能力。毋庸置疑,保終身的價格更高,而保費無疑是大多數人投保時考慮的重點。
一般來說,保至70歲要比保終身要便宜40%左右,而在上面我們也分析過70歲前患癌的概率要比70歲之后小得多。
保險公司每筆賬都算得一清二楚的。
網上有不少所謂的大V,喜歡鼓吹「買定投余」。也就是說,我們購買定期,然后把節省出來的40%的保費用于投資。
這筆錢復利復利著……到70歲之后,說不定也有大幾十萬。
看似想法是好,計算也沒問題。不過這高估了普通人的投資能力,以及持續投資的難度。
如果想要70歲之后復利到50萬,投資的年利率就要達到7.34%。
以超級瑪麗3號Max為例
這就好像有人告訴你:
「每天少抽一包煙,30年就能買寶馬車」
或者看到知乎上「每天做70個深蹲,堅持一個月會發生什么」的回答。
你就只會把它們當笑話而已。
也就是說看起來這一時半會省下了一筆錢可以去做復利的事情,然而也許你并不會好好利用這筆錢,而是用在了其他更“奢侈”的事情上,比如買包包、化妝品等。
與其這樣,不如一開始就狠下心給自己一份更穩妥靠譜的保障。
② 少兒重疾,定期還是終身?
至于少兒重疾,我們通常拿保至30歲(即保30年)與保障終身來作比較。
學姐同樣建議買終身。
◆ 定期的弊端1:到期了之后,再買變貴
按官方的重疾經驗發生率表來看,0-18歲發病率也就0.04-0.7%之間,如果只保至30歲,并沒有把重疾險的作用發揮至最大。
在價格方面,如果到期是30歲,按照30歲年齡來買,比0歲要貴幾倍。
舉個例子,同樣50萬保額來算:
0歲男孩買到終身只需要每年兩千多,30歲男性買到終身每一年卻需要五千多。
以80歲壽命來計算的話,小孩比成人多了30年保障,每年還便宜了三千塊錢。
◆ 定期的弊端2:就算不嫌到期再買變貴,也會面臨不一定能買的風險
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長到30歲,自己也可以買保險了,我只用幫他買到30歲就好。
想法是好的,可忽略了投保新產品要重新進行健康告知和計算等待期。
可能到時候想買,卻買不了。
例如萬一得了某些嚴重疾病(肝炎、肺結節等),已經喪失購買重疾險的機會。
而如果買到終身,并且選擇多次賠付的重疾險產品。哪怕在30歲前出險了,也還有一次重疾保障覆蓋余生的風險。
相比之下,保終身并沒有什么弊端,就怕忽悠買錯,后悔莫及。
有的人可能會說,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錢真的不是錢了。也許幾十年后50萬的真實購買力,相當于今天的20幾萬元。
的確,未來是有可能通貨膨脹的,不過通貨膨脹是整體性的,如果你覺得50W保額會貶值,其實相應的保費也會貶值。
也就是說后面你所交的保費也并沒有現在所交的價值高,因此我們在買保險的時候,交費年限的選擇越長越好。
而且以前的通貨膨脹厲害是由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未來也會慢慢降速進入平穩期的......
綜合來看,第一選擇當然是終身。在孩子最健康、費率最低的時候,給他最確定、最全面的保障。
學姐總結
學姐看過一個有趣的比喻。
有人把買定期重疾比作租房子住,把買終身重疾比作買房子住。
在你租房期間,保險公司是你房東,每年你給他租金,也就是保費。
二三十年的房租交完了,房子到期的時候,你沒了收入,卻要搬走了。
也就是保險責任終止。
而對終身重疾來說,從你繳納第一筆保費開始,你就能終身享有全部保額的利益。
而且隨著每年繳納一筆保費,現金價值都是屬于你的財產。
這個比喻很形象地解釋了為什么我們要選擇保障終身。
現實生活中,我們通常會先租房,再攢錢買房。
用較低的租金先滿足住房需求(先有個保障)。
杠桿更高,這也是重疾險選定期的意義所在。
可這個比喻和現實有區別的是:
買房只要有錢就能買,可保險并不是有錢就能買。
健康告知的門檻一直立在那兒。
所以,學姐建議還是首選配置終身。
現在一定是身體最健康、保費最便宜、保障期限最長的時候。
如果預算短時間內有限的話,可以先降低保額,買終身;之后有經濟能力了,可以再加保,買高保額,讓保障更加完善。
免責申明:本網站提供的文章資料,均由學霸說保險公眾號(盛世創富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提供。
本網站不會就任何錯誤、遺漏、或錯誤陳述或失實陳述(不論明示或默示的)承擔任何責任。對任何因使用或不當使用或依據本網站所載的資料而引致或所涉及的損失、毀壞或損害(包括但不限於相應而生的損失、毀壞或損害),本網站概不承擔任何義務、責任或法律責任。
我們是學霸說保險,一個只為提供專業、客觀、中立保險知識的團隊。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學霸說保險】
你可以獲得免費答疑的機會,也可以領取以下福利: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幫你花更少的錢,買對的保險
關注【學霸說保險】
解決你所有的保險疑問
微信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閱讀更多文章